2025-08-11
截至2024年底,深圳市公园数量达1320个,公园500米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%。在深圳这座“千园之城”的绿意画卷中,每一片草坪、每一处步道都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2025年7月30日,由市政协主办、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承办的“委员议事厅——深圳公园的1000种美妙可能”在深圳中心书城南阶梯公开举行。六位政协委员怀着对城市发展的深情与担当,围绕“丰富公园特色品质”“激活公园创新活力”“提升公园运动体验”等话题,从政策创新、科技赋能、社会参与、生态融合等维度建言资政。他们以根植于城市基因的热爱为笔,勾勒出“全民共享、全民参与”的公园运营新图景,期望每座公园都成为承载市民幸福感、连接人与自然、运动与生活的温暖纽带。
公园再创——激活城市创意引擎
市政协常委、人口资源环境委副主任,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富海
建议以“政府引导+市场运作”模式创新公园运营,鼓励市民与企业以“主理人”身份参与内容共创,通过低门槛创业激活公园活力。将公园打造为“创意产业园区”,既能减轻财政负担,又能培育新兴产业、丰富市民生活场景。
玩转公园——科技赋能运动生态
市政协委员,脉山龙信息技术股份公司董事长汪书福
聚焦“生态+体育+商业”融合,提出“从逛到玩”的升级路径:依托生态资源举办体育赛事,彰显城市绿色魅力;在社区公园嵌入AI智能健身舱,让科学健身触手可及;推行“运动积分制”,积分兑换商圈折扣,形成“运动-消费”良性循环,让健康生活方式融入日常。
好看、好用、好玩——共建共享社区园艺
龙华区政协委员,深圳草图景观设计公司合伙人黄彬凌
主张公园建设“不求全能,但求特色”:规划阶段统筹协调,以局部差异实现整体平衡;建议通过“共建花园、农场”“家庭园艺延伸”“群众演出参与”等举措,让居民深度参与公园共商共治共享,让公园成为承载邻里温情的共享空间。
诗意栖居——文化为公园注入灵魂
市政协委员,华测检测集团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姜华
呼吁强化公园文化属性,建议打造美术、雕塑、音乐等特色主题园区,让公园成为“移动的艺术殿堂”;提出“基础服务保公益,特色服务创收益”的运营思路,既坚守公共属性,又通过“自我造血”让公园承载更多文化温度与生活诗意。
交融共生——无墙校园里的创新火花
市政协委员,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院长助理,农工党南山基委会副主委宋岩
关注“公园-校园”无界融合,提议推动公园升级为“没有围墙的生态大学”;推行“主理人计划”,吸引高校、企业、居民共同参与规划运营,让公园成为连接资源与需求的纽带、知识创意与自然的“学习创新平台”,最终培育生态、教育、创新共生共荣的活力引擎。
理性平衡之美——母爱与法理交织的公园守护
市政协委员、坪山区人民法院副院长、民进深圳市委会常委高洁
从母亲与法律从业者的双重视角,提出通过服务升级和管理平衡来实现安全、公益与多元需求间动态平衡。借鉴“暗夜星空保护条例”的分层分区模式,划分公益核心区、兼容区与活化区,通过特许经营优化资源配置,为公园注入可持续的运营活力,让每一份需求都能找到温暖的支点。
全域公园城市新篇章——开放共享的温情活力答卷
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成员、二级巡视员杨立群现场回应。他表示,委员们的建议为城管部门开阔了思路,也将为深圳公园建设注入新的活力。当前我市正全力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建设,已迈入全域公园城市新阶段。下一步将深化公园开放共享,完善配套服务与消费新场景,打造更美好温情、更富活力与内涵的公园空间,让市民共享生态福祉,提升获得感、满足感与幸福感。